每个“逸仙奖”背后都有感人故事

  •   发布时间:2011-11-15
  •  浏览量:409

  广东侨网讯 在中山市逸仙奖颁奖大会上,中山市对改革开放以来支持各项事业建设的海外乡亲、外籍华人、港澳台同胞和外国友好人士颁发“逸仙奖”,其中27人获金奖、24人获银奖、46人获铜奖、24人获特别贡献奖。每个“逸仙奖”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爱国故事,每位获奖者身上都饱含着一腔爱乡热情。


  上世纪70年代末,当很多乡亲还对回国心存顾虑时,何锡樑就和另外一位乡亲踏上家乡这片阔别多年的热土。据时任小榄镇党委书记的萧养根回忆,当时为了与海外和港澳乡亲延续那段中断了几十年的乡情,小榄镇举办了盛大的菊花会。而何锡樑正是代表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回到了家乡小榄,也是从那时开始,何锡樑数十年如一日出力出心支持家乡建设。


  “我那时做‘低下生意’,赚钱不多,但我可以动员那些有钱人为家乡作贡献。”近日见到记者时,何锡樑笑言,这么多年来,家乡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,而且办事时的交通费、餐旅费等,都是自己掏腰包。“这种热心是金钱买不到的。”萧养根对记者说。


  在何锡樑的牵线和促动下,1981年,小榄镇政府收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笔捐款——来自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会长陈星海的200万元,用于建设新医院。“当时,群众都震撼了!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,为什么有人捐这么多钱。”萧养根表示,以前小榄镇人民都要跑到江门那边看病,自从陈星海医院建好后,就不用出远门看病了。


  在这一批最早“回家”的乡亲中,还经常可以见到萧凤珍的身影,人们都亲切地喊她“萧大姐”。让人感动的是,为了资助小榄镇建设酒家,萧大姐把当时在香港德福花园的三层楼卖掉,而后筹集25万元用于建酒家和购买设备。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萧大姐还经常往返香港和中山,有时间就去看望困难老人,留下一千几百元,就离开。“捐过多少钱?从来没有统计,能帮就尽量帮啦!”说起这些事情时,萧大姐总是很淡然。


  受爷爷马应彪的影响,马健隆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乐善好施。在英国出生和长大的他,自小并不了解家乡中山的情况,但听堂哥等人说起家乡需要帮助时,总会出一份力。1980年,他就拿出100 万元,捐给南区沙涌社区的卢雪儿奖教奖学基金。“卢雪儿是我四伯父马文辉的太太。马家人都铭记应彪公倾情教育的遗志,希望尽量资助家乡和祖国的教育事业。”马健隆表示,这些年,也一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。“我是中山人,当然要支持家乡建设,只是尽了小小力,没有想过要获奖。”马健隆笑言。据悉,马氏家族中的马健启、马景煊此次都将一齐获颁“逸仙奖”铜奖。


   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。已故的杨玉维,最早在家乡投资办厂,兴办申明亭制衣厂、高富制衣厂等,“办起一家厂,富了一村人”。年过九旬的乡亲谢月梅当年在夏威夷在酒吧打工,磨得手指头都起茧,却5元、10元积攒起来,捐回来为抗日战争的伤员买药。改革开放后,她又捐钱买学校……


  “乡亲们对家乡的无私奉献,让人感动,我们要饮水思源,一定不能忘记他们,还要学习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,融入我们正在推动的全民修身行动中。”副市长韩泽生的话也点出了此次颁发 “逸仙奖”的意义所在。(来源:中山日报 作者:黄婉媛)

上一篇 : 省侨心慈善基金会获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返回列表